page contents

资讯新闻

news center

招商“双向奔赴”:如何实现“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来源:本站 │  网站编辑:超级管理员 │  发表时间:2025-10-23 16:54:18

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招商引资早已不是单向选择的“独角戏”,而是一场政府与企业间的“双向奔赴”。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同比增长12.3%,但项目落地率仅为68.5%,“招得来却留不住”成为制约发展的共性难题。如何打破“重签约轻服务”的传统模式,构建“招引-培育-共赢”的良性生态,正成为各地政府和园区突围的关键命题。

 

精准画像:让“对的企业”遇见“对的土壤”

招商引资的前提是“门当户对”。盲目追逐“高大上”项目,往往导致资源错配与产能浪费。浙江某开发区通过建立“产业链需求图谱”,将新能源产业细分为材料研发、核心部件、终端制造等8个环节,2024年定向招引的12家配套企业全部实现当年投产,带动产业链产值提升37%。这种“靶向招商”模式的核心,在于深入分析区域比较优势——无论是长三角的科创资源、珠三角的制造基础,还是成渝地区的人力成本优势,只有让企业找到“发展所需”,政府才能实现“招商所要”。

企业选址决策中,政策稳定性与营商环境已超越税收优惠成为首要考量。某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2024年企业对“政策连续性”的关注度同比上升21%,对“行政审批效率”的满意度每提升1个百分点,项目落地周期平均缩短4.2天。这要求招商方既要亮出“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更要打造“说到做到”的诚信形象,用制度确定性消解企业投资顾虑。

 

生态赋能:从“政策输血”到“生态造血”

“留得住”的关键,在于为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上海临港新片区的实践颇具启示:其不仅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最高5000万元的固定资产补贴,更通过建设12英寸晶圆代工平台、引进20余家设备维修服务商、联合高校设立人才实训基地,形成“设备共享-技术协同-人才支撑”的产业闭环。2024年,该片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8.7%,高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这种“全生命周期服务”思维,打破了传统招商“重签约轻运营”的误区,让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内生增长动力。

要素保障的“精准滴灌”同样重要。深圳前海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研发费用补贴+临床审批绿色通道”组合拳,2024年帮助17家企业获得融资超30亿元,推动3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印证了一个道理:优质企业需要的不是“大水漫灌”的普惠政策,而是“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支持。

 文心一言AI作图_20251022194207.png

价值共生:实现“企业成长”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发展好”的终极目标,是让企业与区域形成利益共同体。苏州工业园区与华为的合作堪称典范:华为把华东研发中心落户园区后,园区依托其技术优势培育出2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而这些企业的集聚,又为华为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形成“龙头带动-中小企业集群-产业生态升级”的正循环。2024年,该园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华为研发中心员工规模较初建时扩大3倍。这种“双向赋能”模式,超越了简单的“引进来”,实现了“共同成长”的更高价值。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发展已成为招商新坐标。某经济开发区2024年拒绝了6个高耗能项目,转而引进光伏逆变器、储能电池等绿色产业项目,虽然短期减少税收约8000万元,但带动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120%,单位GDP能耗下降18%。这种“算长远账”的招商理念,既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也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从“捡到篮子都是菜”到“精挑细选种好田”,招商引资的逻辑正在深刻变革。这场“双向奔赴”的核心,是政府与企业从“供需关系”升华为“伙伴关系”——企业以投资信心回应区域潜力,政府以生态赋能成就企业未来。当招商方真正读懂企业“发展焦虑”,企业切实感知政府“服务温度”,“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便不再是宣传口号,而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本文参考ai大数据制作,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仅供参考)

招商哥14年实力,持续为您提供“融商、招商、扶商”入企定制落地服务!欢迎通过官网联系我们!


 

马上咨询招商策划陪跑

专注于招商加盟+千城万店,12年行业经验,企业专业的招商外包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