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闻
news center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商家通过非法会议营销
银发经济方兴未艾,尤其是老年医疗,市场前景广阔。 今年央视《3月15日》晚会揭露,一些商家利用非法会议营销和虚假宣传,欺骗老年人高价购买所谓的“健康产品”。 紧接着,央视财经《消费者主张》栏目曝光,江西嘉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警告,完全不顾老年人的健康,疯狂销售进货价超过200元的产品。 1000元。 ,是购买价格的六倍多。 一些消费者认为,促销老年人保健品根本就是一个温柔的陷阱。
促销的前世今生:从营销策略到温柔陷阱
这种销售模式最早由珠海天年网络在1998年左右首创。天年成立于1992年,是最早在国有大型商场设立专柜的企业。 主要是通过乐器的普及打开了局面。 曾在国内数百家最大的商场进行微循环测试,成为商业奇观。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型商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序扩张,分流客源,直接造成大型商场效率下降,危机逐渐转嫁给制造商。 比较典型的就是郑州市场,因为亚洲挑起的“商战”几乎导致郑州整个商场瘫痪。 郑州每年有近百万货款被拖欠、丢失保健品会销人员面对不同,造成资金链断裂。 当时的情况是,卖得越多,商场欠下的资金积压就越严重。 被迫“跳出商场做市场”,“商场打造品牌,市场注重效益”,具体来说,就是逐步探索“走出去市场”的思路。 社区科普,请进来举办联谊会。”这就是后来所谓的“会议营销”模式的开始。因此,会议营销模式不仅继承了过去科普营销的精髓,而且还突破了困扰发展的渠道阻碍,具体是将固定终端与移动终端结合起来,打造科普营销与直销之间的“蓝海”,由于绕过了中间商城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直接控制现金流,可以与客户进行深度接触,实现了公司与消费者的双赢,所以一推出就给客户10%的折扣或者赠送产品保健品会销人员面对不同,客户已经很高兴了。
然而,无论哪种营销模式,都不得不面对花落花开的潮起潮落。 2007年,营销公司潮起潮落,经受生死考验。 为了牟利,更多从事销售的企业不惜采取虚假宣传、暴利、诈骗老年人等手段。 恰恰在中国市场,从事营销的人都知道,最容易被打动的有三类人群——儿童、女性和老人。 只要是对孩子好,或者看起来对孩子好,家长都愿意花钱; 只要能保持美丽,女人也愿意花钱; 给老人留下好印象也很简单。 只要以健康长寿为噱头,老人家就能大方。 。
要打动老年消费者,保健品营销人员只需要做两件事:宣传保健品预防疾病、治疗健康、长寿,安抚老年人对疾病、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与老人沟通 充分的沟通可以帮助老人缓解孤独感。 在“营销”场合,营销人员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安抚老年人的情绪,鼓励、鼓励老年人。 对于被感动的老年消费者来说,不仅能排解孤独、抚慰情绪,还能防治疾病,充分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他们的慷慨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来看,一种产品之所以能够吸引消费者并促使他们购买它,就意味着它必须满足他们的某些需求。 同时,任何产品如果能够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多维度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功能需求,这就构成了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表面上看,保健品以健康长寿为噱头,宣扬服用后可以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延长寿命。 然而,健康长寿并不像渴了喝水、饿了就吃饭那么简单,而是比较模糊的。 ,服用后没有客观指标可以验证其效果。 因此,保健品真正满足的不是它所表达的功能需求,而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但慧品抓住了这些,把它变成了一个骗局,骗取亲情、同情和信任。 小恩小惠、悲伤故事、生日蛋糕、名誉称号、退货承诺,都是家常便饭; 虚假的身份、虚假的疗效、虚假的实验、虚假的承诺,都是演技。 这些诈骗者的目标是老年人的口袋,甚至是他们放在盒子底部的钱。 他们欺负的是,老人年纪大了,很重视自己的健康,但了解的信息不多,需要家庭的温暖,所以很容易受骗。 例如,一般欺骗程序的第一步是发送鸡蛋。 老人来的时候,会给100个鸡蛋,但不是一下子全部给。 第一天来取10个鸡蛋,第二次必须带人拿20个鸡蛋,第三次30个鸡蛋,第四次40个鸡蛋,大多数老人都会带人拿100个鸡蛋; 第一步是打情感牌。 下一步就是要与老人建立关系,建立信任,了解老人的身体和家庭情况,甚至去老人家寻求帮助。 有的比自己的孩子还体贴; 最后一步是锁定目标。 弄清楚经济状况后,我们还需要淘汰那些没有购买欲望的老年人。 例如,他们会要求顾客先办理一张10元的会员卡。 如果他们不愿意花10块钱,那他们肯定不在潜在客户之列。 在经历了揽单、造客、洗单三个阶段后,剩下的老年人成为了会议营销的直接对象。
三大问题成为保健品行业发展痛点
虚假宣传、劣质产品、大单三大问题是保健品行业一直存在的混乱和问题。 但由于保健品的特性,行业短时间内很难摆脱这些不利因素。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涉及保健品虚假、夸大宣传的司法案件层出不穷。 但消费者本身对保健品了解不透,将保健品与药品混为一谈,引发纠纷。 很多时候,企业故意夸大其功效来吸引消费者,但事实上,保健品没有也不可能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 它们只能起到缓解和辅助的作用。 如果某种保健品在临床上确实具有治疗作用,可以申请成为准药品。
假冒伪劣产品也是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不合格、标价虚假等问题。 “3·15”晚会上曝光的湖北国创伟业产品售价3980元。 价格只要85元,是没有任何资质的“三无产品”。 事实上,劣质保健品一直是获取高额利润的前提,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消费者对于低价的心理需求。 大单现象的受害者集中在中老年人。 推销员常常利用层层诱惑拉近目标群体的距离,鼓励老年人多买,多拿折扣和一些物质奖励来引诱、鼓励他们大量购买。 这些产品最终使这些老年人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半岛都市报报道,当地一名六十多岁的老人事发后购买了价值约6万元的保健品,后悔自杀。
然而,面对保健品行业复杂且不正确的市场导向,保健品生产企业必须注重产品质量,并提供配套的优质售后服务和咨询,才能正常稳定发展。 一旦脱离了以产品为中心的理念,我们只会陷入虚假宣传、劣质产品、大单下单的漩涡。
消费者如何选择优质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三监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2600家,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产值超过600万人。超过3000亿元。
今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后的中外新闻发布会上对消费者表示,“要‘喜欢’优质产品,把不法奸商‘列入黑名单’”。 提醒消费者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用好用脚投票的权利。 当前,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需要提高对保健食品的科学认识。 除了提高认知水平外,购买优质正品保健品还有很多小窍门。
第一个提示:看小蓝帽的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 标志为蓝色图案,下方写有“保健食品”字样; 如果没有,那绝对不是正规的保健食品。 相应的国内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卫生部批准)或“国食健字G”(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如果是进口保健食品,相应的批号中含有“津”或“J”字样。
第二招:看保健功能。 减肥保健食品包装上的“保健功能”字样一般应为“减肥”字样。 如果您使用虚假、夸大、误导或欺骗性的文字或图形,例如“一个月减掉6-10公斤”、“7天瘦身,体重永不反弹”、“减掉腹部脂肪最好”、“燃烧”脂肪热“”等,可能是假保健食品。
第三招:登陆官方网站或索取信息。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输入外包装及说明书上的项目(如批准文号、产品名称、保健功能、适宜人群等),看是否与网站信息相符。 如有不符,则可能是假冒保健食品。 如果无法上网,可以要求销售者提供保健食品认证信息,如:《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保健食品检验报告等。